1.教師角色的轉變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
首先,教師應該把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組織管理和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作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標。
其次,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和社會規范,更要關注學生的人格的健康成長與個性發展,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出題點:在案例中如果說到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利用各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能動的學習、積極的思考,培養學生自覺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注重學生的發現、探究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提升,還考慮到學生的人格與個性的養成及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情感狀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這就是體現了促進者這一角色,反之,則未體現。
(2)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的觀念和被動實施課程的做法。教師要變過去習慣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創造性地使用國家課程教材,積極進行國家課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實踐探索。
同時,積極參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建設,培養開發課程、評價課程、主動選擇和創造性地使用新課程教材能力。
出題點:若材料中教師想方設法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加強對課程的設計注重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與其他課程資源,就體現了這一點,反之,若教師只是傳統地教教材、教知識,就違反了這一點。
(3)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一個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出現的教學問題進行研究,總結經驗,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出題點:若材料中教師面對教學問題及方法的更新上能認真思考,尋求新的方向和突破口,就體現這點。
(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教師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校教育與社區生活正在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學校教育社區化,社區生活教育化。教師的角色不能再僅僅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教師不僅是學校的一員,而且是整個社區的一員,是整個社區教育、文化事業建設的共建者。
出題點:如果材料中的教師參加社區的教育教學工作,則體現該點。
2.教師行為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對于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有缺點和過錯的學生。尊重學生意味著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這就要求教師不能體罰學生,不大聲訓斥學生,不羞辱、嘲笑學生,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另外,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
出題點:如果材料中,教師面對學生的新觀點、新問題,能夠給予積極的肯定;面對后進生,能夠耐心教導、幫助其進步,則體現該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教師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也包括價值和做人。
出題點:如果材料中,教師在學生出現疑惑時能夠進行啟發引導;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則體現該點。
(3)教師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新課程強調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出題點:如果材料中,教師對于自己的教學行為或方法等能夠不斷地反思,并且能夠通過及時探索或向他人請教去改進,則體現該點。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新課程強調課程的綜合,這種趨勢特別需要教師之間的合作。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教師要相互配合,齊心協力地培養學生。每個教師不僅要教好自己的學科,還要主動關心和積極配合其他教師的教學,從而使各學科、各年級的教學有機融合、相互促進。
出題點:如果材料中的老師在進行教育教學工作時,不閉門造車,能夠多聽取家長或其他老師的意見,或者與其他老師或領導進行合作,則體現該點。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