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
1.“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體現的教育目的理論是( )
A.科學本位論
B.個人本位論
C.社會本位論
D.文化本位論
2.對教育調查對象的當前狀況和基本特征進行調查,其目的是對教育現象的真實情況做具體的描述,以便了解情況、發現問題、改進工作。這屬于教育調查研究中的( )
A.現狀調查
B.抽樣調查
C.發展調查
D.預測調查
3.在化學課上,張老師為了讓學生建立“元素”的概念,先啟發學生分析鐵、鋁、氫、氧、鈉、鈣等物質有無共同之處,并最終讓學生理解這些看起來各不相同的物質歸納起來都屬于一個類別——化學元素。這種教學方法體現了( )
A.下位學習
B.上位學習
C.組合學習
D.知識編輯學習
4.以鳥喙為靈感改變車頭形狀,從而降低能源消耗和空氣阻力。這體現的影響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是( )
A.問題表征
B.原型啟發
C.無意想象
D.醞釀效應
5.語文教師在教授《駱駝和羊》一課時,說道:“同學們,在動物的王國里,有時也會像人一樣發生爭論。今天就有兩個動物不知為什么事爭論起來了,你們想知道是誰和誰爭吵,又為什么爭吵嗎?”教師的這一導入語使同學們的情緒完全被調動起來,這種課堂導入方式屬于( )
A.情境式導入
B.溫故知新式導入
C.游戲式導入
D.故事式導入
二、多選題
1.教育作為提高人口質量的根本途徑,對( )有重要作用。
A.提高人的科學技術水平
B.培養人的文化素養
C.加強人的思想覺悟
D.改善人的道德水平
2.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的階段是( )
A.生理自我
B.精神自我
C.社會自我
D.心理自我
3.奧蘇貝爾認為,先行組織者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個引導性材料。它的目的是( )
A.學習現成的科學基礎知識
B.把學生的注意引向即將輸入信息中的重要內容
C.將要呈現的觀點之間的關系成為焦點
D.使學生回憶起所學過的相關信息
4.下列屬于操作技能的是( )
A.閱讀詩歌《致橡樹》
B.跳芭蕾舞《四只小天鵝》
C.計算3+2=5
D.打網球
5.學生群體對個體的活動是產生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取決于下列哪些因素( )
A.活動的難易
B.競賽動機的激發
C.被他人評價的意識
D.注意的干擾
E.群體的規模
【參考答案解析】
一、單選題
1.C【解析】題干的描述體現的是社會本位論的觀點。
2.A【解析】題干所述符合現狀調查的概念。
3.B【解析】上位學習又稱總括學習,是在學生掌握一個比認知結構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題時產生的。上位學習遵循從具體到一般的歸納概括過程。
4.B【解析】對問題解決起啟發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啟發是指從其他事物上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任何一個人對某一項目的發明創造或革新,都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在開始時總要受到某種類似的事物或模型的啟發。題干所述為鳥喙這一原型對車頭改造的啟發。
5.A【解析】情境導入是指教師運用滿懷激情的朗讀、演講或者通過音樂、動畫、錄像等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感染學生,引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使其情不自禁地進入學習情境的一種導入方法。題干中的語文老師通過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使同學們的情緒完全被調動起來,這屬于情境式導入。
二、多選題
1.ABCD【解析】人口的質量主要體現在人的科學技術水平、文化修養和思想覺悟、道德水平等精神因素,教育作為促進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活動,其直接的效果是提高人口質量。因此,教育是提高人口質量的根本途徑。
2.ACD【解析】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了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過程。
3.BCD【解析】先行組織者是一個引導性陳述,它的目的有三個:(1)把學生的注意引導到即將輸入信息中的重要內容上;(2)將要呈現的觀點之間的關系成為焦點;(3)使學生回憶起所學過的相關信息。
4.BD【解析】生活中常見的繪畫、跳舞,體育方面的田徑、球類、體操等都屬于操作技能。所以,B、D項屬于操作技能。閱讀技能、寫作技能、運算技能、解題技能等都是常見的心智技能。所以,A、C項屬于心智技能。
5.ABCD【解析】學生群體對個體的活動是產生促進還是惰化作用,取決于四個因素:(1)教學活動的難易;(2)競賽動機的激發;(3)被他人評價的意識;(4)注意的干擾。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