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
1.人力資本理論的提出者是( )
A.舒爾茨
B.格塞爾
C.威爾遜
D.高爾頓
2.班主任以教育目的為指導思想,以學生守則為基本依據,對學生一個學期內的學習、勞動、生活、品行等方面進行小結與評價。這項工作是( )
A.建立學生檔案
B.班主任工作總結
C.班主任工作計劃
D.操行評定
3.李老師用一套試卷對程度相當的兩個班級進行測試,學生的成績分布基本一致。這說明此試卷具有較好的( )
A.難度
B.效度
C.信度
D.區分度
4.如果曉敏的媽媽想用吃冰淇淋作為強化物鼓勵曉敏每天幫奶奶捶背的行為,最合適的安排應該是( )
A.讓曉敏吃完冰淇淋后立即督促她幫奶奶捶背
B.規定曉敏每周吃冰淇淋的次數
C.懲罰曉敏喜歡吃冰淇淋的行為
D.規定曉敏只有幫奶奶捶背后才能吃冰淇淋
5.即使學生不具有較強的求知欲,精彩的教學也能引起他們強烈的聽課動機。這體現了( )
A.需求的作用
B.強化的作用
C.內驅力的作用
D.誘因的作用
二、材料分析題
材料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
材料二 近期,《中國教育報》記者在湖南省平江縣進行實地調查時發現,當前一些學生勞動意識日漸淡薄,一些學校和家庭的勞動教育趨于邊緣化。一位老師說:“一些孩子不愛勞動,不會勞動,甚至掃一下地都不愿意。”
(1)簡要分析當前勞動教育不容樂觀的原因。
(2)談談勞動教育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意義。
(3)你認為學校應如何開展勞動教育?
【參考答案解析】
一、單選題
1.A【解析】20世紀60年代,以美國舒爾茨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
2.D【解析】題干所述為操行評定的概念。
3.C【解析】信度是指一個測驗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它以反復測驗時能否提供相同的結果來說明。題干中一套試卷在兩個平行班施測得出基本一致的分布,說明該測驗的信度好。
4.D【解析】普雷馬克原理(又稱為“祖母法則”),即用高頻活動作為低頻活動的有效強化物。題干所述最合適的安排應該是用想吃冰淇淋這種高頻活動作為給奶奶捶背這種低頻活動的強化物。
5.D【解析】誘因是指能夠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并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精彩的教學對學生來說屬于外部的刺激,也即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誘因。
二、材料分析題
(1)①從學校來講,勞動與技術課程經常被占用,師資、場地、經費缺乏,勞動教育無計劃、無考核;有的教師把勞動當作懲罰手段,勞動多教育少,忽視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的培養。②從家庭來講,體力勞動和生產勞動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視,家長往往只關心孩子的學業成績,只要學習好,什么都不用干。③從社會來講,一夜暴富、不勞而獲的思想有所蔓延,體力勞動和生產勞動被淡化。
(2)①勞動能使兒童的肌體充滿活力,改善肌體的各種生理素質,增強體質。②培養兒童的自信心、責任心、情感和意志等思想品質。③促進人的體力發展和智力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養成尊重勞動的思想品德。
(3)在學校內:①勞動教育要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結合。要實現勞動教育的目的,就必須在勞動教育中貫穿思想品德教育。材料中“一些孩子不愛勞動、不會勞動,甚至掃一下地都不愿意。”因此要在勞動教育中貫穿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改掉怕苦、怕累的思想情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②勞動教育要和各科教學相結合。其他學科也要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如在德育、語文、歷史等學科教學中加大勞動觀念和態度的培養,在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教學中加大動手操作和勞動技能、職業技能的培養,在其他學科教學和相關教育活動中也應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在教學中各科教師要互相配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③勞動教育要因地制宜來進行。地方和學校可結合實際在地方和校本課程中加強勞動教育,開設家政、烹飪、手工、園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課程。
在校外:①組織校外勞動實踐,結合研學旅行、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學工學農、參加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②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家務勞動,教育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著做,引導學生踐行中華傳統美德,參與孝親、敬老、愛幼等方面的勞動。材料中“一些孩子不愛勞動、不會勞動,甚至掃一下地都不愿意。”針對這種現象,學校可以安排適量的勞動家庭作業,類似洗碗、洗衣服、掃地、整理自己的書包等學生力所能及的工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