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
1.有的學生在文學、藝術方面有才能,有的學生在科學技術方面有才能,有的則在體育運動、組織工作方面顯示才能。這說明了人的身心發展具有( )
A.互補性
B.可變性
C.個別差異性
D.不平衡性
2.“萬綠叢中一點紅”體現了感知規律中的( )
A.強度律
B.差異律
C.活動律
D.協同律
3.某人經常問自己:“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按照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該個體正處于( )
A.信任感對懷疑感階段
B.主動感對內疚感階段
C.勤奮感對自卑感階段
D.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階段
4.道德情感帶有傾向性,使個體樂于接受某種道德概念或原則,而拒絕另一些道德概念或原則。這說明道德情感具有( )
A.激發作用
B.引導作用
C.強制作用
D.監督作用
5.部分教師上課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或者儀表不整、舉止粗俗。這反映了這些教師的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是( )
A.價值觀念淡薄
B.育人意識退化
C.角色意識淡化
D.專業知識弱化
二、判斷題
1.在教學過程發生前,弄清學生具有的各種偏好或特殊才能,也屬于診斷性評價的評價范圍。( )
2.高智力者其創造性也高。( )
3.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兒童,思維具有的典型特點是自我中心性、可逆性和刻板性。( )
4.學習策略知識不是孤立的,不能脫離專門知識。( )
5.教師收受家長的禮物,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的行為違背了“為人師表”的要求。( )
【參考答案解析】
一、單選題
1.C【解析】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的表現之一是不同兒童不同方面的發展存在差異。題干所述體現了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才能,這說明人的身心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
2.B【解析】差異律指對象和背景的差異越大,對象從背景中區分開來就越容易。題干所述為顯著的差異對比,體現了感知規律中的差異律。強度律是指作為知識的物質載體的直觀對象(實物、模像或言語)必須達到一定強度,才能為學習者清晰地感知。活動律是指活動的對象較之靜止的對象容易感知。協同律是指個體對客觀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過多種分析器協同活動實現的。
3.D【解析】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謹慎的選擇和決策,尤其體現在職業定向、性別角色分化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這些方面和各種選擇,或者根本無法在其中進行選擇,就會導致角色混亂。角色混亂指個體不能正確選擇適應社會環境的生活角色。這類青年無法“發現自己”,不能回答“我是誰”的問題,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4.B【解析】道德情感具有激發、引導道德認識的作用。一方面,道德情感對道德認識有一種激發作用。它促使一個人積極接受某種道德教育,努力掌握有關的道德知識,并推動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信念,同時也成為道德信念必不可少的因素。另一方面,道德情感對道德認識有一種引導作用。個體接受某種道德概念或準則之前總帶有某種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促使個體樂于接受某種道德概念或準則,而拒絕另一些道德概念或準則,或者樂于接受某人的教育,而不愿接受其他人的教育。
5.C【解析】教師角色是指由教師的社會地位決定的,并為社會所期望的行為模式。也即教師角色代表教師個體在社會團體中的地位和身份,同時包含著許多社會期望教師個體應表現的行為模式。但現在部分教師不能按照教師應有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是教師角色意識淡化的結果。
二、判斷題
1.√【解析】診斷性評價又稱準備性評價,是一種在教學過程開始之前對學生在興趣、愛好、知識儲備、能力傾向、學習風格偏好、情緒情感特征、性格類型等方面的已有準備狀況所做的粗略評估,這種評估不限于查明、辨識學生學習方面存在的各種困難或障礙,也包括識別學生的各種潛能、優點、偏好或特殊才能。
2.×【解析】高智力是高創造性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其關系表現為:(1)低智力不可能具有創造性;(2)高智力可能有高創造性,也可能有低創造性;(3)低創造性者的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創造性者必須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
3.×【解析】前運算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不可逆性。所以,題干說法錯誤。
4.√【解析】學習策略的教學必須結合學科知識。研究認為,學習策略知識不是孤立的,不能脫離專門知識。專門領域的基礎知識是有效利用策略的前提條件。
5.√【解析】根據2008年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人師表的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之一是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所以,題干的表述是正確的。
相關推薦: